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产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在其发展历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大众带来很多欢乐和话题。但近年来,关于国产电视剧口碑“高开低走”“烂尾”“粗制滥造”等相关讨论不断增加,甚至有网友感叹道:“你懂看到一部不烂尾的电视剧有多爽吗?”
上半年陷入“烂尾”争议的剧
2023年上半年,《他是谁》《长月烬明》《人生之路》《回响》《听说你喜欢我》《我们的日子》《无间》《回响》《耀眼的你啊》《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等电视剧口碑高开低走,纷纷陷入烂尾争议,引发网友诸多吐槽。很多电视剧的评分从开播到结局基本一路下滑,最终多数电视剧的评分未能超过6分。
图2:部分高开低走的电视剧评分 数据来源:豆瓣评分
其中,刑侦类题材电视剧《他是谁》凭借张译和丁勇岱等老演员加持,让观众产生了颇高的期待。然而,许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发现感情戏过多,案子却一个也没破,逻辑混乱,结尾的剧情只用几行字来代替,让人摸不着头脑。
仙侠剧《长月烬明》通过前期对精美的服化道宣传,成为未播先火的典范,让诸多观众对这部剧寄予厚望,电视剧开播后的第二天便创造了优酷热度最快破万的成绩。但随着剧情深入,很多人开始表示,宣传营销太假,漂亮的场景和服装与剧情完全不符。尽管演员们都很卖力地表演,但整部剧的剧情设定缺乏逻辑和说服力,人物角色的人设立不住。
此外,《人生之路》《我们的日子》《听我说喜欢你》等剧的剧情走向也逐渐离谱,引发观众对于电视剧的价值观的热议。
国产剧“烂尾”谁的锅?
网络上出现一种说法,即“烂尾剧也是一种常态”。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认可。追究当前电视剧“烂尾”常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影视剧制作钻流程空子。编剧行业内有着“8642”的说法,即一个影视项目,制作团队会优先保证前八集的质量。如果做不到,就按六集、四集、两集的数量依次递减,至少也要保证前两集的质量。这是因为影视项目立项时需要将剧本的前三分之一给所有公司和平台的高层观看评估,故团队在打磨剧本时,基本会将精力放在前面。至于剧本结尾,制作方并不在意,认为观众会因追剧惯性而看到结尾。
二是编剧自身能力不足。一些生活经验匮乏、笔力不足的编剧,缺乏技术、阅历,导致原创乏力、改编剧情和原著不符,出现大量不合时宜的改动和无脑空洞的桥段。此外,一部剧中途更换编剧或者好几个编剧共同创作一部剧的情况时有存在,这就可能造成剧情割裂、逻辑矛盾。
三是平台为增加利润“内容注水”。电视剧作为商业产品,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平台方和制作方会合计拍摄成本并计算相关收入,为了摊薄成本、增加利润,便有了制作“注水剧”的动力。原本十几集的剧本,拍摄时增加到二十多集,播出时还可能达到三四十集,并研发出 “回忆杀” “慢动作” “拓展支线”等形形色色的“注水”手法。如此一来,有网友调侃:整部剧便像王母娘娘裹脚布——又臭又长。
国产剧制作还需多些诚意
中国电视剧经历了6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精品化。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8年至2022年,国内电视剧制作备案数量从1100多部下降至500多部,发行数量从300多部降至不到110部,电视剧作品的优胜劣汰正在加剧,提质减量、降本增效,也在成为影视行业的共识和目标。
图6:2018-2022年国产电视剧备案与发行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宣传部等多部门针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漏税、内容注水等乱象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指导意见,这将有助于影视行业进入良性循环。2022年,电视剧中出现了《人世间》《开端》《梦华录》《幸福到万家》《大山的女儿》《风吹半夏》《苍兰决》等优质作品。此外,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漫长的季节》《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等口碑良好的作品。
从获得观众喜爱和认可的作品来看,未来电视剧的创作过程,制片方、发行方、导演、编剧等各方参与者都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实现收益与口碑双丰收。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