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多年来难以落地,动画版因为“魔改”最终口碑崩塌,电视剧版亮点显著但难称令人满意……《三体》这个中国科幻“顶流IP”的改编历程,充满艰难坎坷。
《三体》改编为什么这么难?《三体》如何真正形成自己的“宇宙”?中国科幻IP的前景如何?来看IP开发当事人的揭秘。
“喜欢它才能拍好它”
“不懂科幻,这是目前我们开发《三体》IP遇到的根本问题。”曾深度参与《三体》IP开发的业内人士晓默(化名)如此评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科幻文学本迎来了一个百废待兴、百花齐放的时代,但几年之后,遭到了错误的打击和批判,实际上处于“被禁”的状态。尽管这样的政策不久就被纠正,但它让中国的科幻文学元气大伤,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愿意创作科幻的作者非常少,优秀作品自然就更难产生。没有作为基础的文学,科幻影视也无从谈起。
这带来的结果是:当下成为国内影视界中坚力量的人群,年轻时恰好处于中国科幻的低谷期,他们普遍对科幻文学、科幻影视非常陌生,没有理解也没有感情。
上图:由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英文版,把《三体》成功推向世界。
在晓默看来,一部成功的科幻影视,需要有热爱科幻的编剧、导演、制作人。“如果不谈专属兴趣,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能拍好的导演也不是没有,但那是稀少的异类,不是业界的常态。”
现实是,目前国内影视圈里,懂科幻的人是很少的。《三体》的电影开发过程中,就出现过创作团队的某主要负责人在影片已经处于拍摄中了,还完全没看过《三体》原著的情况;而这样的负责人,又不愿放权给团队中更懂科幻的执行人员。如此一来,改编作品的质量,可想而知。
晓默认为,目前国内科幻影视土壤的稀缺,还跟当年国内电影院校教育的取向有关。“那时的教育是排斥类型片的,培养出来的一些导演看不起类型片。但科幻片本来又是强类型片,是主流商业片的框架。”
他说明:类型片都是有一定框架的,这就是为了让电影拍起来更容易,更可能被观众接受从而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比如警匪片就有好人和坏人,有枪战戏、飞车戏和动作打斗戏份;武侠片就有“主角学武功、打坏人升级、报仇”的套路;喜剧片每隔多少分钟要让观众笑一次,爱情片多久要浪漫一下。这放到科幻片上也同样,要有大场面、要有特效等等。当然,类型片也有混合,科幻和悬疑就可以结合,但它总归是带有框架的。
“要拍科幻片,就要接受它的类型,去研究这种类型,而不是一上来就想拍些号称‘反类型’的东西。不尊重类型,那不是‘反类型’,只能是‘乱拍’。”
与《三体》相比,刘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电影化从4年前实现“中国科幻大片零的突破”到2023年春节档续作的再度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导演郭帆本身是喜爱科幻的,对这样的题材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同时,尊重科幻片的类型规律,不断学习国际同行的制作经验。
因而,有不少《三体》粉丝呼吁“请郭帆接拍电影版”。《三体》改编IP的持有者“三体宇宙”公司CEO赵骥龙近日对此表示“很欢迎”,他希望越来越多的科幻影视制作人才能够加入到《三体》IP的内容项目中来。
“我和郭帆是多年好友,在整个影视制作工业化方面有很多一致的理念。我们都希望能够借由现在的项目经验,打造更标准化的国产科幻电影和电视制作的新体系。”
改编《三体》要花大力气
在科幻领域的大背景之外,回到原著本身,《三体》IP的改编仍然有不少难点。“我始终不觉得难点是拍摄或者视觉呈现这些技术上,实际的困难是在编剧技术上的。”
晓默表示:《三体》原著三部曲的故事,时间跨度很长,连贯性是不强的;而且,每一部的主题其实都不一样。第一部是鼓励人类面对外星人的入侵去做抗争;第二部揭露了宇宙残酷的“黑暗森林”法则,认为所有文明为了生存都互相猜疑;第三部更悲观了,整个宇宙走向毁灭,“死神永生”。
对比来看,同样是科幻三部曲,《沙丘》的故事也是跨年代的,但它是“爸爸传儿子”式的家族演变,故事在一定的范围内;《基地》系列故事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但它的脉络很清楚,是银河系帝国要崩溃之时,人类怎么去保留文明的火种,经历无数的考验。但《三体》缺乏这种清晰的一致性。
怎样在改编时解决这个问题,是决定影视作品成败的一个关键。此外,“伟大的影视作品都是最终让人积极向上,没有让人感到毫无希望、一片黑暗的,这是价值观方面的话题。那么《三体》原著后两部的主题该怎么调整,也是很有难度的”。
《三体》原著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但它留下了不少很抽象的概念。例如书中的“敌人”三体人,小说里没有对他们的形象有任何描述;至于后来更高级的“歌者文明”就更加没有来自作者的设定。这些放在小说里未必是明显的障碍,甚至还能让读者有发挥自身想象力的空间,反而是一种加分;但是,到了影视作品里,再回避这些关键的问题,就说不过去了。
这些原著里缥缈的概念,都要变成具体的形象,该怎么设定、怎么落实,是不是符合原著精神、能不能有理想的视觉效果。这些挑战,不可谓不艰巨。
“《三体》原著里的剧情bug其实挺多的。我们说它是‘点子小说’,为了满足点子,它牺牲了很多合理性。”晓默举例说:第一部里的男主角汪淼,为什么就能成功地潜入“地球三体组织”?三体人派来的智子无所不知,明明知道汪淼是个间谍,为什么还放过他?电视剧里说的“把汪淼吸纳到自己一边”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按照原著的设定,三体人根本不在乎人类的抵抗,那么汪淼研究的技术又有什么价值,这个人值得被拉拢吗?
类似的更大的问题发生在原著的第二部里。三体人虽然不懂得欺骗但是也不是傻子,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就算罗辑这个人让三体人感觉不到威胁,还是应该把所有人类的“面壁者”直接除掉来保证安全才对,那为什么偏偏就不动手,害得自身的“殖民地球计划”最终失败?难道只是为了作者能把故事写得下去吗?
解决这些明显的bug,肯定是影视版在改编过程中的应有之义。不花这个工夫,就只能损害作品质量。
电视剧版《三体》之所以被一些观众吐槽为“抠书拍”,就是因为它的编剧并未改善这些原著中剧情的矛盾和不足,而是几乎原封不动地把他们搬到了屏幕上。
动画版《三体》走了另一个极端。原著中从外星文明探索到宇宙资源争夺的宏大叙事,被动画生生改成了“面壁者罗辑养成计划”。
刘慈欣曾在发布会上说,“作为用画面来表现科幻的作品,我希望它能超出原著作者所想象的东西,能让作者看到也倒吸一口冷气”。结果,动画版让不少观众相信刘慈欣看后真的会吓得“倒吸一口冷气”。
除了人设、剧情魔改,还有植入广告无孔不入,同时,技术水准也是动画《三体》饱受诟病的一点。观众发现,主角罗辑在片中伸出的手指竟然有四个关节;开场的巴拿马运河看上去更像村里的小河沟;光影的不真实感比比皆是……
“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不容易,也许电视剧制作方没来得及想出更好的方案,于是选择完全按小说的设定来,这样至少不得罪原著粉。但是,提升IP品质的机会也就这样放弃了。而动画版,只是用B级的资源去开发一个S级的IP,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晓默说。
上图:因为导演郭帆(中)喜欢科幻,所以改编刘慈欣(右)的《流浪地球》电影十分成功。
注重“大IP管理”
《三体》IP如何真正成为一个“宇宙”?在晓默看来,必须有真正懂得IP管理、有从业经验的人才来掌管、运营,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们可以看看当今世界伟大的影视制作人、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是怎么来搭建他的IP宇宙的。”
凯文·费奇很早就规划好了漫威宇宙的电影开发计划,然后去找合作的导演,把序列给他们看,沟通好时间节点,然后请感兴趣的导演交出提案。如果导演的思路与他的整体架构相符,并且质量过关,那么就按计划来推进。漫威IP开发中所有的重要决策都由凯文·费奇来做出,品质得到他的把关,这才逐步构建起了当今的漫威宇宙。
《钢铁侠》的开发规划有17年,而晓默最初为《三体》影视开发做的规划是15年。他表示:这15年中,可以制作6部电影。原著第一部的故事本身比较紧凑,适合呈现在一部电影中;第二部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集来拍,每集讲两个面壁人的故事;第三部的内容十分宏大,可以拆成三集来制作。
在各部电影上映的间隙年,观众将看到《三体》的电视剧集。电视剧跟电影一定是互补关系,内容不可能是一样的。电视剧有总时长的优势,特别适合来补全和丰富原著里面没有的要素。例如第一部里的汪淼,在完成了“古筝行动”之后有什么样的经历?“地球三体组织”里三个派系的斗争,具体发生了哪些故事?“星舰地球”在宇宙中漂流,有哪些冒险经历?……“有的时候,真的是原著里的一句话,就能改编成一部剧。”
他表示:影视IP开发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所有角色、物品都要可以画出来,可以具体呈现。“提起漫威宇宙里的任何一个超级英雄,你脑海里都能马上浮现他的形象;在朋友桌上看到一个摆件、一个马克杯,你能脱口而出:啊,这是雷神。这就是成功的开发。”
在他看来,做出这样的规划并且一步步实现,才是真正的“大IP开发”,才能形成一个“宇宙”。IP持有方可以引入一个有正确理念、丰富IP管理经验的人才来稳定地掌控全局,再耐心寻找每部作品的制作方。
“IP持有方应该和每部作品的制作方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诚心与他们共同成长。而不更多想着靠高额的授权费来获利,割一刀是一刀。”在他看来,像《三体》这样的优秀IP开发,不能抱着“聊胜于无”的想法来生产作品。“没有规划好,没有准备好,宁可先不要动。”
现状道阻且长,那么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IP开发,是否拥有希望?晓默给出了肯定的判断。
在他看来,当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激发了国民对科学的热情。尤其是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领域,科幻是让孩子走近科学的很好的桥梁,这给科幻IP带来了庞大且持续的受众基础。
同时,中国的影视行业已经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在众多类型片中,容易成功的更多是包含大场面的作品,而科幻片中的大场面太常见了。这是中国影视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爆发出来的结果。
并且,科幻片在中国有现实的稀缺性,从而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从影视艺术还是商业成就而言,科幻都将拥有更令人激动的未来。撰稿|菲尼克斯 |